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5271|回复: 0

昭平湖,我美丽的故乡

[复制链接]

152

主题

1

回帖

479

积分

版主

积分
479
发表于 2015-1-27 1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昭平湖,我美丽的故乡
作者:平静湖水  本文于2012-8-24 上午 11:02:10发布  共有:360人次关注本文  月赛评论0 /总评论0      
心中珍藏一幅画
昭平湖是我省心灵永远呼唤的圣地:
我的老家在水库淹没区原耿集镇下河村。去年,陪远方友人游昭平湖,站在宽阔的大坝上,举目远望,昭平湖美景尽收眼底。一友人欣然诗云:青山环抱一明镜,碧水捧出邱公城。渔歌唱晚金山环,白鹭翔集姑嫂情。其他友人皆赞叹:真是一幅绝好的油画,真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接着又问:昭平湖原来是什么?我说:原来也是一幅画、一首诗。我就诞生在这幅画中,就诞生在这首诗里。友人惊诧了,望望湖水,读读我,似乎要挖掘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于是我就将珍藏在心底半个多世纪的这幅画捧了出来。
幼年:爷爷在我洁白无瑕的心纸上,画了一幅朦胧而美妙的故乡轮廓图:繁华文明的耿集镇,盛着无数神秘传说的邱公城,充满道德文化的仁义庄,佛教文化的中心金山环。童年:父母又在这幅画上,种植了茂林修竹,修建了小桥流水,勾勒了庭院前缀满红枣的四棵大树,还有绕着大树嬉闹的我们。成年:奶奶用拐杖画出了一条汤汤流淌的大河,河边有个小村庄,叫下河村,四周水围子围着,日出日落,日子平平静静,几缕炊烟袅袅升腾,奶奶说最大的那一缕就是我们家的,因为我们家人口多,所以飞出来的炊烟也就浓、就高、去得也远。爷爷指着炊烟旁的蓝瓦房说:那就是你的出生地。我在记忆的宝典里仔细端详:蓝灰色的瓦楞,黄土打的墙,历历可见的夯孔。不知是我记忆力好,还是家人说得多了,眼前总是闪现出那幅美丽的故乡图,那事,好像不是他们的亲历,而是我的实践。我的女儿年幼时,每逢节假日,我都带她去昭平湖,泛舟湖上,给孩子讲述一串串美丽的传说,讲一个小女孩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呱呱坠地的故事。女儿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问:“那小女孩后来哪里去了?变成美人鱼了吗?”我说:“她是凡胎肉体,变不成美人鱼。但她勤劳善良,独立自主,不断进取,一点儿也不比美人鱼差。”而今,我在琢磨这幅画,它是藏在湖底的古典画儿,它是装在我灵魂深处的抒情诗。昭平湖!我美丽的故乡。
繁荣文明的耿集镇
修水库前,昭平湖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片土地上散步者几个村庄:下河庄、仁义庄、郭楼、王圪塔、帮庄、上村、权村等,文化贸易中心是耿集镇。镇子上店铺林立,物品齐全,各地商贾来来往往,一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
镇上有一家药铺 ,主人叫李宝贞,医术高,医德好,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他推拿扎针,中西药结合。有威信,有威望。高高的个子,温文尔雅,说话声音低低的,甜甜的。他望闻问切,似春风掠过病人心田。据母亲讲,我在一岁之前,身体很差,都是李医生给调理好的。母亲叫他叔叔,我叫他外爷。对我自然特别照顾,他自然把我当作亲外孙女。长大后,我和堂兄每年去权村的山上上坟,这个坟除了我和哥哥之外,很少有人上。后来才知道:这坟埋的是,李医生唯一的宝贝女儿,我的前伯母。李医生看重忠厚老实人,我伯父年轻时人缘好,外相也不错,李医生做主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宝贝许配给了伯父。我家欣喜万分,感恩不尽。爷爷认为这是咱高攀了人家,对奶奶说:“千万可不能委屈了人家姑娘。”奶奶说:“那是一定的。”迎娶伯母出嫁的那天,晴空万里,春风怡荡,唢呐声声,一派吉祥。丰厚的陪嫁,气派的婚礼,漂亮的新娘,十里八乡谁不艳羡我伯父有福气?伯母知书达理,勤劳善良,与伯父出双入对,情深意笃,奶奶逢人便夸。不幸的是伯母生孩子时难产,大人孩子都未保住。痛定之后,李医生找到我爷爷,劝爷爷及全家节哀,并亲自给伯父提亲,我后来的伯母娘家穷,无父母。李医生给伯母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是我女儿,我按你姐姐的标准送你出嫁。他说的姐姐就是我的前伯母。李医生就这样继续与我们家做了亲戚,我和哥哥给伯母上坟几乎年年未断。前几年还见到舅舅,很是亲热。哥哥就是他的亲外甥,老表就是亲老表。李医生延续的这份亲情已传了三代人。每每去上坟时,我在心里对前伯母说:伯母,您虽然匆匆而去,但您也是幸福的,有一个高尚的父亲,还有儿子,尽管您和我的哥哥未曾谋面,但他的确是您的亲儿子啊!
李医生宽容大度,积善成德,令人高山仰止。如果不是内心修炼到家,岂能到如此境界 ?这就是文明,这就是高尚,这就是大义。他在耿集之所以有威望,那是耿集人崇尚文明、宽容、道德的真实所在。古人说得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人世间的亲情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你胸襟狭窄,常为小事而斤斤计较,常为蝇头小利而争执,即使是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也将与你形同路人,甚至反目成仇;如果你能海纳百川,胸襟坦荡,捧出心来温暖需要温暖的人,即使毫无血缘关系也会亲如一家,乃甚至亲情代代传递。这就是历代仁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佛家说世界是圆的,大家原本就是一家人。
耿集小学是鲁山县的中心学校。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教学质量全县第一。那时国家缺乏人才,耿集小学撒播着知识的种子,耕耘着文明的春天。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至今老人们提起耿集小学,脸上洋溢着无比的自豪。而今健在的退休教师张长松(在二高退休),曾任耿集小学的教务主任、校长,治水库后调入鲁山二高。还有健在的李克宽老师等,他们教学严谨,业务能力强。耿集小学解散后,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学校,为鲁山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耿集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啊!
装满神秘故事的邱公城
耿集西南,有一苍翠的小山,名邱公城。邱公城名字的由来与姑嫂石、婆婆街等传说有关,姑且避之不说。沿邱公城西边的人行小路而上,下面是三四十米见方的一汪清泉,沸腾的山泉,好像要把整个小岛托起来似的。潭上一块大石头,平坦如砥,叫晾石台,正好把水面盖得严严实实。水声煞是悦耳,银铃一般,节奏和谐。泉水经常冒出潭面,悄悄然流入洁净的南沙河。天大旱时也是如此。当地人称之为龙池宝地。自南蛮子盗宝之后,再也听不到那银铃般的水声了。
抬眼望去,邱公城像由三个盘子自下而上依次组成,小路北面是刘累庙,三间大殿巍峨壮观,中间大殿里供着刘累像。路南是刘累墓。庙和墓在最高处的盘子上。而今,老人们清楚地记得:墓塚巍巍,野草青青,四季不衰;墓地里翠柏掩映,香火不断,凭吊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谁家有喜事,需要什么,只要到坟头烧上一柱香,所需东西立刻现出。用完之后,再烧上一柱香,那东西旋即不见。刘累是百姓的神。久而久之,刘累墓附近的坟茔也越来越多了。据我舅舅说:当年和小伙伴在邱公城上演打仗的游戏时,只要躲到刘累坟旁边,就能“化凶为吉”。
我的大姑家曾住在邱公城上,偌大的邱公城只他一家。自耕自吃,生活殷实富足。牛羊成群,鸡鸭遍地。每年农忙时节,大姑便下山,一是采购些油盐酱醋,二是回娘家搬兵收庄稼。我父亲那时年龄小,跟着伯伯们上邱公城,大姑给他两个篮子说:你去收鸡蛋吧。我父亲挑着篮子,到麦秸垛边一看,那鸡蛋一窝一窝的,又白又鲜亮,一会儿就拾了满满两篮子。大姑说:去吧,放锅里煮熟,挑到地里,大伙当馍吃。中午大姑杀鸡宰羊,好不丰盛。几个伯伯正青春年少,便大快朵颐,过了一把吃瘾。父亲老年时还每每提起,意犹未尽,时时撩发我登邱公城的愿望和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姑父叫什么,不知道。表哥李明顺至今还时时去昭平湖,站在大坝上,远望那湖中露出水面的一点儿,几多感慨,几多忧思。那曾经是他的家园,那里毕竟有他童年的梦幻啊!
邱公城上有许多小孔,直径大约2寸左右。踩上去铿铿然,款款然,那声音像电波满山弥漫。挖起来没有根底,似乎满山都是孔,似乎又都不是。有人说与御龙有关,有人说那是战乱时富商的钱窖,虚虚实实难辨。就像曹操的坟冢一样共72处之多。究竟这孔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当时,有人向上级反映过,由于国家百业待举,不久治理水库,洞孔之谜至今仍是谜。它为邱公城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
去年舅舅思乡心切,几乎欲病,我领他去邱公城。邱公城只露出最高的那个盘子,有几个外地游人在上面搭了帐篷小憩。他们在退潮之后,捡到了许多古币。还有的老百姓捡到了完好的陶器。我们去时只看到了挖陶器的痕迹,还有那长长的白骨,还有那牙齿完好,上有四个窟窿的颅骨。谁的白骨?谁的头颅?根据骨节判断,一定是身材高大的人。什么人?是大官,还是平民?是腰缠万贯的商贾,还是流浪的乞丐?是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儿,还是丑陋的加西莫多?不可而知。舅舅沉思良久:是不是刘累的遗骨?应该就在这儿呀!无需考究,不管是谁的白骨都无所谓了,后人记忆的是人们不朽的名字和光辉的业绩,而不是白骨。人死后,若以白骨而论,大抵都是一样的。
起大风了,湖水卷起白浪,摔打着岩山,浪花溅在山上的小孔里,咕咚几声,旋即又被小孔吐出来。开始那白浪噙起白骨,恶狠狠地往湖里拽,之后又扔在哪儿不管了。那白骨、那古币、那陶器的痕迹、那许多款然作响的小孔……一团团迷雾袭击着我。邱公城啊,什么时候才能将你读透呢?
鱼米之乡下河村
邱公城北边有个小村庄,叫下河村,那是我的出生地。村子不大,四周栽满铁篱寨,这就是寨墙,这种植物,浑身都是青色的刺儿,春天绽出嫩绿的芽儿,之后撒满白色的小花。秋天叶子褪去了,那绿色的躯体上结满橘子一般的黄色的果实。这果实是清热解表的药材。铁篱寨把整个村庄围得严严实实。寨外是肥沃的庄稼地,是缓缓流淌的沙河,河里很干净,任意一个地方的水都可掬起来入口,泉眼到处都是。鱼虾多得很,捞不完,吃不尽。一块块的稻田像闪烁的霓彩画,绿与黄交相闪烁。
村里人不足百口,多姓鲁,也有几户姓汪的人家,他们是鲁家的至亲。爷爷同族弟兄12人,爷爷外号鲁十二,又号鲁蛮子。据说,爷爷随先祖从江南辗转来到这里时,还会说一些令当地人听不懂的话,因而取名蛮子。村里人和睦相处,男耕女织,平平静静,鸡犬相闻,友好往来,亲如一家。我家门前有两棵大枣树,不!是四棵,因为都是对瓣儿的,枣树开花的时候全村枣花香,成群的蜜蜂飞来飞去,嗡嗡歌唱。八月间,那枣子又红又大,沉甸甸地压弯枝条。收获的时候,叔叔上树打枣子,大家在树下拾。一篮又一篮,一筐又一筐。家家门前都有一片鲜红的大枣晒太阳。
枣树还是全村人的避难树。1955年6月的一天夜晚,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下河村地势低,往岗上跑也来不及了。全村人围住我家的大枣树,奶奶招呼大家都上了树,我们一家最后上的时候,母亲生我临产。水越来越大,雷声越来越急,母亲在摇摇欲坠的小瓦房里痛苦的呻吟,奶奶一脸无奈。水已漫过她的小腿肚,于是断然决定:能上的全上,大家总不能一起死。父亲用铁锨把门坎筑得高高的,树上的人在为母亲祈祷。许久,我的第一声呐喊与轰隆隆的雷声一起传出,那雷声几乎把我的第一声呐喊吞没,树上的人一齐为母亲悬心落地呼。黎明风住雨停,小屋安然无恙,人们纷纷下树。得知我是女孩时,家人默默不语,村人缓缓离开。奶奶抱住我,一脸木然。这情景是母亲含着泪给我讲述的,可见她受了多大的委屈呀!就因为我是女孩。
我们家常常吃大米,有时一天三顿都是。奶奶把米饭蒸上,就喊父亲或叔叔去拢虾捉鱼,自己去菜地拔菜。一会儿他们都回来了,半篓子的虾乱蹦,一盆子的鱼乱跳,肥肥的,油油的,净净的。奶奶主厨,母亲和伯母帮厨,很快喷香的白米饭,鲜红的河虾点缀着绿莹莹的青菜,大盆子的鲜鱼汤全摆在了桌子上。全家人吃着说着,和和美美。我们村的鱼不用喂养,纯天然的。冬天,把一捆秸秆放进水里,鱼们虾们就安居了,吃鱼虾就在这里寻。爷爷认为这就是天堂生活,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种地光荣的事了。父亲耿集小学毕业后,悄悄考上了卫校(那时高小毕业是可以考卫校和师范的)。临走时,爷爷百般阻拦,整天看着。父亲的理想终于被爷爷的天堂生活给挡住了。直到晚年,他还讲述着他通知书的内容,还有那红红的纸张。两个伯父要出去闹革命,爷爷把他们锁在屋里,他们悄悄把门弄开,在党旗下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气得爷爷大病一场:什么党能好过咱的鱼米乡?后来因为两个伯父工作出色,王延太等领导到家里拜访,夸爷爷教子有方,思想进步。王延太握着爷爷粗糙的大手,对两个伯父赞不绝口。这时爷爷才朦胧地意识到:这世界上原来还有比鱼米更好的东西呢,那东西是什么,他说不清,反正儿子做得对。
外婆家的仁义庄
下河村往西大约2华里,就是母亲的娘家仁义庄。在我们村,就能看见外婆家袅袅升腾的炊烟。从我家出发,过一块庄稼地,上一座小桥,就到外婆家了。那灰色的瓦房,厚厚的黄土墙,对着阳光做针线的外婆,一脸的慈祥,一脸的温暖。门前双辘轳的井架,吱呀作响,时而有人将清凉凉的水,从井里绞上来。水桶放稳,他们便逗我玩。外婆说:这是舅舅,这是外爷。我于是就喊,他们很开心。在外婆家,我有很多舅舅和外爷、外婆、妗子和姨妈。仁义庄比下河村大得多,人们的视野也比下河村广阔,虽然只隔一座小石桥。
仁义庄前就是奶奶用拐杖画出来的那条汤汤流淌的大沙河,河对岸是蓊蓊郁郁的金山环。村庄其他三面是高岗,像一个大圈椅。那高岗平时挡风,发大水时是乡亲们的避难所,美丽而动人的故事让仁义庄远近闻名。
古人崇尚“仁义礼智信”,村庄由此而得名。相传在跑马占地的时代,这里人烟稀少,有一家流浪讨饭的人,携妻儿来到这里,天色已晚,只好放下挑子,拿出锅来生火做饭,三个石头刚刚把锅支稳,狂风骤起。一家人围成圈儿以挡狂风,男主人用双手在地上挖坑,以保火苗。挖着挖着挖不动了,原来下面是一个大石槽,主人想:把石槽挖净当火坑也好。挖去尘土,里面却是硬硬的,圆圆的东西。就火星细看,一家人愣住了:满满的一石槽金元宝呀!女主人涕泗横流:天哪!您终于开眼了,我们再也不用讨饭了!男主人思索片刻,断然决定说:君子不取无由之财,我们虽穷,但品德不能穷,人格不能穷,物归原主是天理。谁是原主?他们看见不远处的草房里有微弱的灯光,就走了进去。草房里的人见天色这么晚来了几个要饭的,很是同情,烧水做饭,一阵忙活。讨饭的男主人几次开口欲说明情况,都被热情的草房人给挡了回去:“先吃饭,吃饭,孩子们饿着呢。”等吃完了饭,讨饭的男主人拿出一大袋子金灿灿的元宝,并说明来由,双手递给草房主人,草房主人坚决拒收,讨饭的男主人说:“这地是你们的,金子自然也是你们的。”草房主人说:“这地确实是我的,但金子绝对不是我的。老兄,你拿着吧,就在这儿落户吧,我们做个伴儿。”这样,讨饭的一家就在这儿落了户。并许下心愿:此地给我一槽金子,我将来还一座金山。讨饭的一家拿着这金子购买田产,发了迹。在村子的西南方盖了一座庙名曰“金山寺”,年年上香还金子,久而久之,寺的旁边耸出一座山峰,上有“金山还”三个大字,即还金山之意。后人笔误,常把“还”字写作“环”字。
人丁兴旺,后取名“仁义庄”。那家拾金者,据说姓禹;那家拒金者,据说姓杨。平顶山市文联的禹本愚,县教体局的禹宪民,一高的禹建利等都是禹家后世传人;鲁山县粮食局的杨洪广,张店村民杨洪义,粮食供应站的杨章记,三高的杨名等都是杨家后世传人。他们秉承先人遗风,克己为人,正直善良。
自禹家发迹之后,土地多人手少,开始杨家人常常帮忙,后来自然就成了禹家的佃户,再后来下河村的人也成了禹家的佃户。他们和睦相处,按规定交租子,从不催租,更不欠租。地主有时和佃农一起劳动,家家有饭吃,人人有钱花。禹杨两姓亲上加亲,温良谦让。老地主名叫禹润之,斯斯文文,不温不火,整天笑嘻嘻的,腰里插着一杆旱烟袋,走路小碎步,每到田间看见佃农时,就拔出旱烟袋,装上烟丝,边递边说:“伙计,来一袋。”对方把沾满泥巴的手在裤腰间一抿,毫不客气地接过去,嗞嗞几口之后又恭敬地递过去。这时禹润之笑笑,磕磕烟灰,朝另一块地走去。田野里的风吹着他的衣襟,一飘一飘的。他常对家人说:村里的人“仁”,咱要守“义”。咱祖上得的元宝本来是人家的,咱可不能对不起人家呀!文革时斗地主,贫下中农诉苦申冤。我问父亲:“你为啥不上台控诉呢?”父亲悄悄告诉我:“地主有好有坏,咱家遇上了好地主,老掌柜从来没有为难过咱,咱感激人家。哪能昧着良心去诉苦呢?”我说:“您这话可别让人知道了,这可是为地主阶级唱赞歌呢!”父亲说:“我实话实说。”故事就是旧事,岁月之河能将它砥砺成金子,真为假时假亦真,禹杨两家的渊源就来自金元宝的故事,金元宝折射出了古老的传统美德。那个盛金元宝的石槽,就放在外婆家门前的双辘轳井边。
过仁义庄南河,登金山环,半山腰是金山寺。西北是姑嫂石,姑嫂相向而望,栩栩如生。寺下是一片苍翠的竹园,那竹竿又粗又高,那竹笋肥肥的,亮亮的,一夜间就能拔出几尺高。风吹竹叶哗哗作响,走进去凉凉爽爽。蛙儿闻人声而惊跳,鸟儿闻人声而惊起。周围是一块块棋盘似的水田,黄与绿交织出一幅天然的油画。谷穗沉甸甸的,把头勾尽绿叶中。稻田边是淙淙流淌的水渠,鱼儿两三寸长,自由自在,一会儿游到这块田里,一会儿又游到那块田里。这儿地下水源丰富,鱼儿繁多。无怪乎我的祖先辗转到此,安定下来,因为他误把这里当江南了。
金山环东边山脚下有一条小路,直通耿集,向南可入下汤镇。路边有一块奇石平地而起,与姑嫂石一东一西遥遥相对。这块石头大约六七尺高,当地人称之为“金老婆”,形态逼真,昂首挺立,面对仁义庄。相传,仁义庄人都很仁义,个个好样的。金老婆不信:人世间哪有如此整齐的事?龙生九种各有不同,我不妨就试他一试。一天早晨,启明星高悬,曙色未露,微风习习,透出些许寒意。仁义庄的王六挑着豆腐去耿集,一路哼着小曲,忽闪忽闪,挑子吱吱呀呀。当他走到金山环东边山脚下的时候,一个老婆婆端了一瓢黄豆,要换他的豆腐,王六放下挑子,老婆把瓢放在托盘上,这时王六突然想到:我还没到集上呢,就挑着豆子,不是太沉了吗?断然拒绝了老婆,挑着担子哼着小曲继续赶路。他来到集市上已天色大亮,托盘上竟有两颗明晃晃的金豆。他卖完豆腐急忙往回赶寻找老婆婆,当他到达金山环脚下时,发现那个地方耸出一块人状的巨石,与她在夜色中相遇的老婆婆基本相似。王六对着巨石三叩九拜,追悔莫及。愧自己不能为他人着想,悔自己与神仙失之交臂,更愧自己丢了仁义庄人的脸面。从此行善若水,尊每个人为心中的佛。寿终之后就葬在金老婆的脚下,以示忏悔。至今这尊巨石仍在水中。
在诗行里穿梭
舍得舍得,舍是为了更大的得。如今的昭平湖,碧波万顷,烟波浩渺,鸥鹭戏水,船只穿梭,渔歌互答,游人若织,真是一幅绝好的现代派的风景画。船老大荡舟湖上,兴致勃勃地讲述着湖底的故事:讲述着龙的传说,美丽的村庄,善良的水库人……历史与现实交融在一起,这幅现代画才更加意蕴深刻。珍藏在我心中的图画就是古董,古董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古董也就没有创新。
今日,昭平湖水灌溉着万顷肥沃的良田,蓄水发电为山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昭平湖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鱼虾成群,味道鲜美独特。每年开库的时候,渔民们把一仓仓膘肥的鱼装上车,运到集市上,把一篓篓的河虾装进虾箱里,运到集市上。市民们争着买:好鱼!好虾!昭平湖鱼!昭平湖虾!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昭平湖人很幸福,泛舟湖上,穿越星罗棋布的网箱,信手从网箱里捞出一条鱼儿,端详一会儿,又轻轻放入箱里。一群水鸟挡住了船只的航线,他们拍拍手,那水鸟叫唤几声,嬉闹着飞向远方。他们唱渔歌,白鹭在头顶上扇着翅膀打拍子。蓝天碧水、飞鸟肥鱼、渔歌小舟,还有穿着小马卦儿的艄公。他们在图画里行走,他们在诗行里穿梭。
如诗如歌的画卷将永远铭刻在我童年美好记忆中!

作者:鲁厚之

支持本文的评委: slly-lz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