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4165|回复: 0

龙湖眺望-—我穿越历史的窄口(灵宝窄口龙湖水利生态风景区分站赛作品)

[复制链接]

233

主题

2

回帖

150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03
发表于 2015-1-26 17: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湖眺望-—我穿越历史的窄口(灵宝窄口龙湖水利生态风景区分站赛作品)
作者:李耀扬  本文于2012-11-7 下午 03:51:39发布  共有:547人次关注本文  月赛评论5 /总评论5      


龙湖眺望-----我穿越历史的窄口
——在灵宝龙湖开始的梦寻
李耀扬
车行在邙山和伏牛山夹持的国道上。有时又驶进盘绕的山路。来来往往穿过集市,听着牛牟,看着红柿满树,苹果如山。两天来,从窄口龙湖到秦函谷关,再到黄帝铸鼎原。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在古朴与现代、遗迹与新潮中游弋。在峰峦瀑布与湖水,在色彩物象与风云以及传说、窑洞与屋舍中漫步。我所看到的不仅是终南山、伏牛山和邙山以及她们所怀抱的龙湖的山光与水色。不仅是沿路仆来的传说、民情、风俗。而且还有先民们在遥远的时空,在这片土地上为了生存和繁衍开山劈岭,祈水求水,创造灿烂文化的业绩。历史的遗存已经所剩无几,但它们的人文内涵却震撼我的心灵。给我以许多感触与遐想。这一切如同梦幻随着行云流水在我眼前匆匆而过。又在脑际悄无声息的留存下来。
第一天,我们的游艇游弋在龙湖上,一次环绕仍不能尽兴。游艇又在夕阳的余晖中再环绕一周。走下游艇,我们已经不愿再返回城市住进宾馆。而执意留在湖滨的窑洞宾馆住宿。
当我躺在雪白整洁名为“玉絜冰心”的窑洞中时。外面天色已黑。我在软床上辗转。感到在夜幕低垂的时候,有着一种异样的感觉,我仿佛感到已和这座山融在了一起。宽敞的窑洞深入大山的肚腹,让我感受到在大山的腹内特有的温馨暖意,感到在这山中远离喧嚣后所获得的静,甚至能感到大山在清新的空气中安详的呼吸。门外的夜一定是漆黑的,而风一定是轻柔的。现在龙湖一定沉入了梦中。此时我的肉身感到放松后的舒适与轻软,在这天籁俱寂的时候,我完全处于虚幻之中。想起白天在龙湖上的游弋和在明天就要进入远古和秦汉的时空,我觉得在这普通的窑洞中,我正处于历史与现实的临界点上。不能入眠的我,眼前有窄口龙湖的现实与明天的历史同时呼啸而来。
今天,是满山的野菊花把我们迎进窄口龙湖的。
野菊花开在山间、草丛、石缝之中,开在农家、屋舍和窑洞四周。它的花金灿而浓香。把山染得一片金黄。我们走进窄口的车子在柔肠般的山道中盘旋,一忽儿跃上山洼丛树的顶上,一忽儿隐入岩树的浓荫。野菊花陪伴了我们一路。它的花香也陪伴了我们一路。当龙湖的水还在大坝后的群山中荡漾的时候,我们的心却已经循着野菊的馨香来到了她的岸边。
来到龙湖,在挂满半山红叶的码头,我们登上游艇。放眼四望,秋日的群山好像执着的守望者,对这龙湖之水满含深情。它们肩挨肩、膀靠膀,环绕在龙湖的岸边。暖阳下,龙湖岸边的众山草木葳蕤,草色浓艳。深秋的草和树的绿色、黄色、褐色与山体偶尔露出的银白和褐黄交混在一起,如同一副漫卷的画卷,在群山的山坡、岭脊、峦丘和悬崖中起伏、平缓、陡峭和突兀,用它富含变幻和光影的色块晕染着山的胴体。山峪中那一簇簇的绿树更如画幅中的浓笔,散漫而又凝重。在湖之南,远处山坡上时而会有黄栌在阳光下举起一树火红。而岭脊上的远树则如梳齿在梳理着蓝天。北面的一排群山交错着峰尖,钢蓝色的峰尖向一边倾斜,排列成一段奇异的锯齿,仿佛在不停地锯着蓝天。这情景立刻让人想象,这满湖的碧水莫非是从那里锯落的翡翠。满目是一幅幅油画,游艇每调转一个方向,油画就换一下风景。每一处水湾都显得空灵,每一处悬崖都显得刚烈,阳光处显得明媚,而在山阴处不仅显得优雅。而且它的绿色更加浓重。山影倒映入水,使草色与碧水连成一片。那里静而神秘,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
龙形的湖水在群山中向西,游艇后拖起一条宽宽隆起的水道。伸进山峪的湖水,如同一只只龙爪。我们来到桂花峪,游艇向峪口靠近再靠近。这时一位当年龙湖的建设者显得异常的激动。她一手扶住栏杆,一手指着远方的水湾说:”这里,就是这里。我就住在桂花峪的桂花村。当年这里多么缺水啊,家家吃的是红薯和杂粮发糕,喝的是蒸发糕的水。那时真想把水库早点建成啊”“在工地我们四个人睡在一个小窑洞的地铺上,像四个锅贴,紧贴在一起。翻一下身都要按口令一起翻。早上上工要走几里路程,然后爬到跃天寨的峰顶一车车的取土,再顺斜坡飞跑着推到山下,一层层堆起大坝。”
顺着她所指的方向望去,今日的桂花峪已经荡满了湖水,而桂花村则早已淹在了湖底无迹可寻。几个窑洞开在山的半坡。那是当年建设者在寒夜中住宿的地方。一孔孔窑洞向游人们张望着,仿佛在娓娓的讲述关于龙湖的故事和传说。桂花屿的深处如今只有桂花瀑布挂在峪口内的山腰,它如一匹光华的银帘垂挂着,银流跌宕、飞花溅玉,在绿树的掩映之中,让人看到“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的意境之美。
当年这里实在是过于干旱了,有民谣这样唱道:“涧水流淌千万年,弘农岭上是干原。”当时,种地只能靠天,吃水只有旱窖积攒的浑浊雨水。在高山上能够有一泓滋养人口的湖水。这恐怕是人们梦中的奢想。今天我们不能知道那个关于水的梦想传递了多久。也许传递了一代又一代,也许更为久远。可我们却知道当要决定在这里修筑窄口水库的时候。二十万灵宝的农民干部和知青,就一跃而起,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水利大军,来到这个能够拦聚山水的窄狭山口。矢志不渝的要拦蓄洪水,驱除旱魃,改造家园。
此时,游艇在湖心疾驶。龙湖水在我的眼前闪闪的掠过,远处山前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晚霞的七彩染透了凝固似的云朵,云水相映显得更加艳丽,而我们头顶的瓦片云则如铠甲的鳞片透出冰晶般的银光。夕阳在眼前耀眼而红艳。我陶醉在龙湖的山光水色之中,仿佛看到当年那红霞映旱塬,万民斗志高的景象。那时,在这狭狭窄口内的宽阔峡谷之中,一条细若柔肠的弘农涧河曲曲弯弯的流过,在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十五年中,特别是冬春时节,从五亩乡到窄口一带都会看到红旗招展、人声鼎沸、锨举车飞、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而在十五年之后,在那个缺乏机械,全凭人拉肩挑的条件下,在这干旱了数千年的山山岭岭之中,灵宝人民硬是建成了全省最高海拔山顶水库的窄口大坝以及主溢洪道、泄洪洞、发电站。把一个高峡平湖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里是弘农涧河的一个窄口,这里曾是山水宣泄的通道。
而如今,在我们游艇的前方是已经加固加高,并且实现了现代化管理的龙湖大坝。这里经过新的建设,已经成了生态旅游景区。一个梦想,一个关于水的梦想在一个民族的蓝图上正一个个实现。
而一个灵宝的梦,一个在窄口关于水的梦。我将怎样向前追寻。
明天我们就要到秦函谷关和黄帝铸鼎原去,因此,我们执意要在夜幕降临前赶到大坝前拍照。尽管那时的光线会比较暗些。但我们断定,由于这里的空气是湿润的,加上湖面的反射。微暗的光会让龙湖更有柔情,显出梦幻之美。
其实,龙湖的黄昏和他的夜晚就是一个梦境。一个历经数千年凝结的美丽梦境。但它的今天无疑是前人的梦。而如今它在我们眼前却是那么的真实。只不过在黄昏它会显得朦胧,而在夜间它又会在夜幕中显得神秘。我们在黄昏出游,就是要走进这个梦境和幻影之中。
在曲折的路上我们借着傍晚的天光,穿过松林、竹园和月季园。终于在太阳还挂在山尖的时候赶到了坝顶。大坝如同一条银灰色的巨龙横在两山之间。垻的北端是跃天寨,而南端却是一峰高耸、直插云天。这峰据说还没有命名。从上向下望去,坝前峡谷中的树木如汹涌的绿涛向远处滚滚而去,而在它的另一面则是墨玉般的深深龙湖。从跃天寨的山顶有风把黄叶吹向垻下,一只晚归的鸟拼命地在黄叶前飞翔。渐渐地它消失在暮霭之中。
我们转向湖水一面,向西望去,龙湖上笼罩着薄薄的柔光,它那龙形的湖面似乎正在群山中游动。而在水天之间的波光山影、暮云霞彩都笼罩在氤氲的朦胧之中。远处,只有一束阳光从山后斜射在一个驼峰似的山巅,把它映得金黄。这是今天的太阳对龙湖的最后一瞥。龙湖正在落下它的夜幕。
女作家情不自禁的一级级走向坝下的水边。在湖岸边她拣了几块彩石,摘了一束野菊。又迎着落日的余晖和湖面闪闪的粼波。蹲在被水拍打的台阶上,侧身撩起了湖水。一下一下又一下,她惬意的向我们微笑,也要我们下来撩水。也来感受此时湖水的温暖。一种诗情在湖边荡漾开来,人与自然在恬静与憧憬中悄然融合。
南山朦胧的山峰上有一条栈道向天上伸去,弧形的湖岸边有花树在轻拂湖面。刚刚还是微暗的天空,净得连星星也没有。可是,当我们无意中仰起头来,却蓦然看到在南峰背上露出了一轮圆月。那月,圆润而晶亮,如同刚刚在湖水中洗过。她的身边没有云,也没有星星。显得矜持,高洁而娴静。群山在傍晚的天光中仰望着她。龙湖水如同她的明镜,让她左右顾盼。此时,我在想:人啊,在被无奈的城市生活,无谓的琐琐碎碎羁绊着的时候。多少人在期盼,怎样才能求得一个心灵的安静。在这种静中求得宽阔呐。哪怕是一个短暂的梦想。而此时在这傍晚的龙湖之畔徜徉,不正是他日思夜想的梦吗。
皎月在慢慢的升起,四周静寂,能听到同伴的呼吸之声。能感到湖水的静,高山的静,草木的静。在这种静中有大自然的心跳,有我们将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感觉。我想就是这里了,就是这个时刻了。我们享受到了在城市无法寻觅的静美。这种自然的静谧,没有也不需要华彩,不需要喧声,不需要物欲的刺激。它是大自然的天美,是一种深藏的赐予,是我们渴望的本真的心态。这种静,蕴藏在山水和湖光之中,只有你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它的幽深和凝重。此时我感到龙湖的水,静泊在我的心里。
在我们的回程中,坝顶已经华灯初燃。我们一行人的斜长身影在坝上交错移动。坝头的南峰在更浓的暗中衬着天幕并在蓝空印上了剪影,明月峻峰,幽蓝夜空。恰如大地高举的一只巨掌。此时,圆月刚好上移,此情此景,诗意浓染,恰如一只巨掌把皎月高高擎起。这真是诗一般的境界啊。陪同的导游说南峰至今还没有名字。我说:“你看此时的情景,正好让我给它命名:擎月峰。”同伴们仰头望着那轮明月。又说:这名字好,真有诗情画意。可我更感到这只擎月的巨掌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灵宝人在把以辛勤劳动创造的幸福与美好,向世人奉献。而这不正是灵宝人千年的梦想吗。
就要离开大坝了,可我们还是不肯离去。悠然的在华灯如银的坝头徘徊。我感到我站在这个窄窄的山口,如同站在一个历史的窄口,在同时向现实和历史窥望。这里是灵宝人实现梦想、改变命运、改变历史,实现又一次命运转折的山口。它吸引着我匆匆的,从现实到达过往的历史,到达一个个故事传说。
一切都是因为水,今天这个窄窄的山口之所以是人们心向往之的地方,是因为它锁住了一条水的蛟龙,为了这一泓湖水,在历史上,在这千山万豁之中有多少渴望和梦想啊。此时,龙湖已经静睡。一个关于龙的传说闪过我的脑际。
人们说,提起龙湖就不能忘记五亩。不能忘记和五亩相关的盘龙、抬头、跃天寨。
我们站在坝头,任月光的银辉倾洒。我想象着那条巨龙从天而降,它盘绕着占据了五亩的地方。它抬起头来行云布雨,营造了一个龙湖。然后跃向云天,从此离去。我惊叹灵宝人的浪漫想象。即使一个梦想也要让他惊世骇俗。一条龙盘起来有五亩之大。普天之下何处之有。但任何传说都是理想和梦想的寄托。历来龙的象征都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牧草丰茂、生民康乐。由此可知灵宝人对于水的渴望是多么的强烈。在他们的想象中,那可以行云布雨给人带来甘霖的龙也要让他如山似岭。但这毕竟只是一个梦想,它只能在千年的干旱之中让故事在龟裂的土地上流传。
其实,关于五亩的传说还有另外的版本。在驰过五亩的旅途上。一位老者讲了另外一个关于五亩的传说。这个传说又是与天下类似的传说相反。他说的不是惯常的王莽赶刘秀,而是刘秀赶王莽。故事中说汉末的王莽新朝已是内外交困,王莽不能剿灭刘秀的义军,反而被刘秀坐大。刘秀反败为胜,到处追赶王莽。王莽逃进深山,来到窄口的前面,看看刘秀追近了,王莽便摇身化作一条五亩大的巨龙,他要挤进窄口里面的龙湖藏觅起来。可是龙头进了窄口,龙身却不能进去。正在挣扎之际,被刘秀赶上挥剑斩下了龙头。立刻龙血溅上了南山,把半个山染得血红。这面山我在游艇上见过,它的确是上半山的岩石灰白,下半山的岩石殷红。那殷殷红斑,好像在印证着这个传说。在龙文化中,龙的形象体现了融合、生福、谐天、奋进的精神。这个传说不仅有人们关于在这里有一个龙湖的梦想。而且刘秀和王莽,在传说中是两条龙的化身。在他们追追赶赶的传说中不是也饱含着百姓们除恶扬善天下太平的祈愿。
我们身边的跃天寨,已经隐入了暮霭之中。它的山前有一池线菊,如今正开得灿烂。这山是巨龙飞跃升天的地方,我远望着它满山的苍翠林木,远望着它那已经被削平的山头。我没有想象巨龙腾云化雨的景象,而想到了当年修建窄口水库的劳动大军。他们要在这里削平山头,取土筑坝。拦蓄山水。从山顶到山下,劳动大军摩肩接踵,汇成一条斗志昂扬的洪流,跃天寨的万木此时在我眼前幻化成了红旗飘飘,人流如瀑,歌声嘹亮,车水马龙,看不见首尾的巨龙。这是一条真正修起龙湖的巨龙。它在十五年的岁月中经历无尽的艰辛,修筑了一个真正蓄起碧水的龙湖。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条龙的名字就叫灵宝人民。
此时,龙湖在我的心中已经不再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被实现了的梦。我感到这个梦是悠长的。但 它的源头不在这里,我还要追寻。
来到这里已经是灵宝之行的第二天了。这里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关隘——秦函谷关,从这里可以西望长安,东达洛阳。当年,关内的八百里秦川与关外的列国被秦岭的终南山阻隔,只有这细如咽喉的函谷小道可以通过。而今已经看不到关道上当年车粼粼马萧萧的景象。高大的立身老子雕像金光闪闪迎面矗立。鸡鸣台上不时有宏亮的鸡鸣声从松林中传来。一位老人蹲在松树之间正出买两袋灵宝干枣。另一位妇人也在等待有人来购买它堆在方桌上的香烛。和所有的景点一样,真正的古迹并没多少,但景区的范围却大如城郭。在这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函关古道和太初宫。因为来到这里我最想找到的是老聃写出《道德经》的书房。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想至少也要找到老子著经的遗址。几经辗转,我还是看到了一通珍贵的元代碑文。它就立在当年关令尹喜的老宅、后来的太初宫的东侧。这通撰立于700多年前的巨碑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老子著经的地方。如果把它还原一下,回到老子著经的书房,那就是太初宫—天宝观—太初观—尹喜宅(即老子著经处)。碑是元大德四年九月所立。碑下的石龟把头深深缩进胸腔,体现了道家内敛不争、不事张扬的文化思想。我抚摸了一下石碑,心想:这里曾经是产生“无为而治”思想的地方,老子要人们去追求无为而清净的境界然后西去不归,但是世事万变,他走后的世界却从来也没有清净过。数千年来这里却最是战事频繁。从周武王伐殷到清末辛亥革命的张钫出关,再到最终阻挡住日寇铁蹄使他不能入关的血战,大大小小数十次著名的征战,无不在这里留下刀光剑影。
一个名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人早年来到这里,他曾经深入函关古道。后来他在《黄河之旅》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它南起终南山,北止黄河。全长十五公里,沟壁至少五十米高,一些地方宽仅两米。只能容下一辆牛车。……正午的阳光下,里面仍是黑森森的。”此时,我登上关楼望去,只见楼台和台阶上的人们来去匆匆。却很少有人走近这条古道。一匹带着鞍羁的红马,长鬃低垂,在小道的入口处悠闲地甩着尾巴。好像它也在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今天的人们忽略了这千年古道。
在函谷关前,我还是看到了龙湖的身影。它如一条游龙,波光潋滟,水势浩浩。不知它是顺着那条河道而来,忽然就显身在关楼之前。它如今是一条河流,被引到这个古关之前的风景区内,它在关前倒映着终南山不见边际森然如同城墙的身影。它的水波回环在九曲桥下、老子像前。一路上阅读着书有《道德经》全文的长墙。我想在远道而来的龙湖水之前,在这道长墙上五千言经典中,最引起注意的一句当是“上善若水”了。这应是老子关于道德审美中的哲理名言。以水喻善,是对水的本质理解。当水被人引向为人类造福的时候这水无疑也是上善之水了。龙湖在这函谷关前滋润了一片美景,让人泛舟,赏景、流连和休憩。它的宜人的梦想。又一次得到了实现。龙湖的水是上善之水。
一个人的梦往往是短暂的,但一个民族的梦则往往是悠长的。特别是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生命之源——水的梦想,更是源远流长。
车子调转方向,我们走向始祖黄帝,走向他的衣冠冢,走向他铸的巨鼎,走向他的煌煌业绩。
我们的车穿过一个又一个苹果园夹持的小路,掠过村庄旁边一堆堆正被装车的苹果。玉米田散落在更远的地方,它们在阳光下每一块都是绿森森的。在两排松树的轻抚下,我们的车子停在了距龙湖十多公里外的黄帝铸鼎原。
这是炎黄民族的一处胜迹。它位于距龙湖不远的阳平镇。《史记·封禅书》记载:远古时荆山即今灵宝境内灾情严重,黄帝闻讯来此察看。他采首山之铜,汲湖水,铸鼎于荆山之下。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在这里,我没有看到黄帝所铸的原鼎。但是,在根据史料后铸的三口巨鼎上,我却看到了原始的古朴象形文字。除了给远古先民带来崇敬和恐惧感的天、地、神、日、月、星、大地和山林之外,就是那个柔体九曲的“水”字。在铸鼎原周边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原和丛山之中,在山之野,在水之畔。有着50余处古文化遗址。还有与黄帝有关的30余处地名、村名。还有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与传说。走过铸鼎原的山门、阁楼、碑廊和大殿、亭台,望着原上的沃沃黄土。我的眼前涌动着黄帝为先民疗瘟病,助农桑、解万民于倒悬的情景,涌动着大禹持木耒,察水清,衣衫褴褛劈山疏水的情景。水啊,这个无形又有万形,既能造福又能为害的天物。何时能让它变为福祉,其实早在远古,在这些黄土原上,它就凝成了无数个梦想。今天,这些梦在龙湖已经成为现实,但它却一直跟随着我来到古函谷关,又来到这里。恰恰,我在这黄帝铸鼎原就看到了这个关于水的梦的源头。


灵宝给我一个龙湖,龙湖给我一个梦境,在两天的旅程中我如痴如迷,都在探寻这个梦的源头。来到黄帝铸鼎原,直觉告诉我,梦之源也许就在这里。
不是在一方方碑文面前,不是在代表天、地、神的大鼎面前,也不是在祭祀黄帝的大殿面前。而是在铸鼎原的一片荒草和黄土面前我被震撼了。这是一个被透空的矮墙四面围拢的地方。这里没有高大的建筑,没有华彩的雕饰,甚至已经没有了供奉神灵的香火。在远古的声乐和舞蹈以及一阵阵呼喊之后,在岁月和历史的更替中,它早已归于黄土,归于沉寂,这是远古的一个祭坛。
人们川流不息的从我身边走过。道旁的松树墨绿而凝重。矮墙内的斑茅草如同远古时一样尖狭而硕长。一如利剑,直竖而起。盛开的野菊花丛聚在一起,依然香染秋风。祭坛的遗址上树着一方小碑。东边的部分现出一块低洼。据说在这里发现了祭器。祭坛是先民们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产生崇敬与恐惧的地方,也是他们向天地和神明祈求丰收、胜利、平安,退去洪水、迎来甘霖,驱除瘟疫、迎来欢乐的地方。在蒙昧初开的远古。也许是水,也许是火,也许是一次征战,也许是一颗星宿在夜空的滑落。都会引起先民们的恐惧和担忧。他们便会在这里聚集起来,按照原始的仪式,顶礼膜拜,祈祷祝愿,希望灾异过去,福祉到来。我想在这里先民们最多的梦想和期望应该是关于水的。我想象着在久旱未雨、禾苗枯槁的时候。先民们聚集在祭坛的周围,举起他们各部落的图腾,携带各式的土盆陶罐。以兽角当长号,以击石敲木吹树叶为伴奏,进献上他们狩猎的百兽,山果和山花。跳起娱神的舞蹈。山呼山呼再山呼。表达他们对水的渴望。让神灵理解他们盼水的梦想。
山风从更远的山头吹过来了。呼呼地掠过松稍,那是先民们祭祀时呼喊的回声吗。那是先民们在旱塬上对水的呼喊吗。一个关于水的梦想,我在黄帝铸鼎原,在先民们跪拜的阵容中,在祈水的舞蹈和歌唱中找到了它的源头。
最终,我又回到了龙湖。我感到我是从一个梦境回到了把它实现的地方。
如今的龙湖,常年蓄积着近两亿立方米深达六十余米的碧水。它营造了一个水利生态保护区,它灌溉着灵宝40万亩农田,30万亩果园。它的电力让夜晚的山区有了光明,让地方工业有了动力。深藏丛山的金、银、铜、铝、镁被源源的开采出来。灵宝的苹果富含着龙湖的水驰名世界。弘农涧河两岸成了米粮之川。而灵宝市正如豫西的明珠,正在水绕树绿中昂然崛起。
龙湖,传说中的梦想。龙湖,先民们的梦想。从铸鼎原的祭坛到我眼前的窄口,这个梦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而它在我们的时代,在灵宝人民的双手中,已经不是梦想。
2012-11-6  于洛阳书房

评论人:祖克慰:    评论日期:2012-11-7 下午 10:39:12
姜还是老的辣,李老师出手不凡。问好!
评论人:陈学现:    评论日期:2012-11-7 下午 11:08:33
本站作品质量都不错,本篇应该是最厚重之作,最具冠军相,力顶!问好李老师!
评论人:乔阔:    评论日期:2012-11-8 下午 07:50:55
此乃大散文也,有磅礴之气,读之心潮澎湃,鼓荡人心!
评论人:夕阳远方:    评论日期:2012-11-9 上午 08:51:02
范文。我收获了精华。拥有大器的典范。
评论人:田新:    评论日期:2012-11-12 下午 04:10:35
题目深邃有味儿。李老师从历史纵深处关照现实,鸟瞰的魄力!不是一般应景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