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4439|回复: 0

[讨论]弘扬黄河文化 唱响黄河旅游

[复制链接]

353

主题

19

回帖

139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94
发表于 2012-3-31 14: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省水利旅游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弘扬黄河文化  唱响黄河旅游

       
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副主任张广栋

       
             郑州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岳山。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旅游专线——黄河之旅的龙头。
             景区前身为邙山提灌站,1970年郑州市政府为解决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的紧张状况而修建,工程历时2年,1972年建成通水。整个水利工程气势磅礴,提灌站前有一个巨大的沉沙池,面积310亩,水面宽阔;提灌站泵房巍峨耸立,墙上书写着毛主席的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几个大字,潇洒矫健,笔走龙蛇;两级提灌,总扬程86米,八条输水管道犹如八条巨龙蜿蜒在山梁上,提水能力10立方每秒;输水干渠总长24公里,渠道通过六条隧道,五座渡槽,三个沉沙池,一百余座桥、涵、闸、坝。现如今承担着郑州市60%以上的生产、生活及景观用水。邙山提灌站建筑已列入郑州近代建筑保护名录。
       
在此基础上,提灌站将“以水养水,以水养旅游”作为指导方针,绿化荒山,开发景区,弘扬黄河文化,使景区初具规模。1981年3月21日,更名为“郑州市黄河游览区”,至1985年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达上百万人次。1988年被河南省列入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在1990年代前后景区游客人数出现下滑,但随着景区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从2001年开始游客数量又不断回升。2002年,黄河游览区更名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并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5年国土资源部列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9年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再次更名为郑州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2009年12月31日,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7月被评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并多次被省、市旅游局、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佳旅游景区(点)”、“旅游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省水利厅景区办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2010年12月率先成功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2011年11月成为第十一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一员。   

        多年来,黄河景区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化上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定位是为游客提供文化产品类型的风景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说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也会缺乏活力,二者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只有促进二者融合发展,才能加快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两者的双赢。”省委书记卢展工也这样精炼地作了表述:“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
              厚重的黄河文化底蕴是郑州沿黄地区的内涵丰富、得天独厚的宝藏。我们景区诞生于此、浸润于此,发展于此,我们特别注意将文化内涵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实行水乳交融,早在2002年,景区制定的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以旅游项目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永续利用为目的。”——开宗明义地提出黄河与黄河文化既是我们旅游项目的反映内容、也是反映的形式,将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所选取和反应的黄河文化内容,有历史上的重大题材,有曾经在历史上展示过对人类、对民族有重大贡献的浓墨重彩人物和著名事件及一些重要历史及工程景观,如黄河母亲形象的“哺育”塑像、大禹塑像、炎黄二帝塑像、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铜像以及规划修建周恩来总理抗洪抢险纪念组雕及配套工程、古运河鸿沟遗址、黄河碑林、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暗含抗日历史情愫的“星海湖”等等,这些重大的黄河景观及文化题材与一些错落的、点缀性的景石、雕塑,构成一整套黄河文化画卷。
              以黄河为特色的水文化也处处体现有景区景观建设当中,如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分界标志碑、黄河下游堤防工程、万里黄河第一桥桥迹、黄河古渡、规划中的体现大禹治水文化的大禹文化苑等,以及正在进行的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都将充分利用和发掘丰富的水文化景观资源。
        这种高质量的旅游文化产品,已经很好地、内在地体现了黄河文化的社会效益,我们正在进一步推进的工作就是:如何为其定位,如何整合并细化现有的文化产品,使之更好的为游客所喜闻乐见、更便于游客积极参与,促使旅游景区与文化深度融合,使旅游文化产品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的建设管理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理顺管理体制。经过不断努力和实践,为有效推进风景区管理,我景区管理部门现已成为政府派驻机构,直属郑州市政府管理。
              做好旅游规划。景区目前正在编制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整体规划和国家风景区总体规划。景区资源优势明显,要有科学的、合理的、可行性强的规划,要有强劲的技术力量,要有独具匠心的创意,整合资源,挖掘黄河之美,展示黄河之美,打造黄河品牌,描绘出黄河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蓝图,打造最有有黄河气息的主题公园。
             提升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我们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的基础;旅游是文化的支撑,旅游活动可以催生更多的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黄河文化、炎黄文化源远流长,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含量,丰富旅游内涵,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课题。我们下大力气实现旅游的文化化和文化的旅游化,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融合发展,来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突破”,做大做强景区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景区发展的引擎、龙头、方向和希望,景区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为总牵引、总抓手、总动力,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推进。一大批建设项目获得立项、建设,如大禹文化苑项目、邙山干渠输水管道复线项目、百位历史名人雕塑工程项目、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改造项目等,通过项目的建设,黄河景区的面貌日新月异。
             抓好内部管理。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兴旅之本。“兴旅之要,惟在人才”,人才是兴业之本,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完善用人机制,把好录用关,逐步调整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改革现有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创造员工进一步深造、提升的公平竞争机会,培养一批有思想、会管理、精业务、敢创新的旅游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推行目标、业绩、过错“三位一体”的绩效考核工作,出台了周工作计划、重点项目周报和重点项目月例会等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景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了景区重点工作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工作成效,开创了景区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外抓营销,打造品牌。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推进品牌战略、制订品牌规划、加强品牌宣传、创新品牌管理、提升品牌价值,创新促销方式,实现景区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都市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旅游转变,积极培育具有景区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景区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树立大旅游观念。增强全员旅游意识,引导全区职工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和意识,在全区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景区推销员”的浓厚氛围,使游客感受到景区人文环境、旅游服务人员的友好、真诚和热情,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着力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具有黄河及炎黄文化特色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毫不动摇地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景区发展后劲。开发具有景区特点和体验功能,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园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郑州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离不开旅游业同行的关心帮注,相信通过此次学习交流,我们将会积极汲取兄弟景区的优秀管理经验,做好风景区水利旅游工作,为全省水利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31 15:08:32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